中文 | EN
充換結合:共存共贏的充換電模式
閱讀:14689

       依托于政策支持與技術革新,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。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,2022年1-6月,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6.1萬輛和260萬輛,同比均增長1.2倍,市場占有率達到21.6%。

       與此同時,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被納入新基建后,國家重視程度加大,在政策指導作用下,充換電行業實現了快速推進。而將充電模式和換電模式的優勢結合,也將成為解決新能源汽車補能問題的關鍵。

 

1

基礎設施 建設加速

       2012年以來,各部門積極出臺相關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在各領域的建設,工信部、發改委、住建部等部門,以及各地政府相繼推出支持充電樁建設的指導政策。此后,我國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。

       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,2022年1-6月,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130.1萬臺,樁車增量比為1:2,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。

       而在充電設施大規模建設的同時,也帶來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,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、新模式開始在充電樁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

       2020年,換電站首次作為“新基建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,行業內掀起一股“換電風”,換電站建設如火如荼,換電模式也逐漸被行業認可。

       目前,換電設施建設同樣取得顯著成效。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,截至2022年6月,聯盟內成員單位總計上報換電站1582座。省級行政區域內所擁有的換電站數量前十的分別為北京市、廣東省、浙江省、江蘇省、上海市、山東省、四川省、河北省、福建省、湖北省。換電運營商主要有蔚來、奧動新能源和杭州伯坦,分別運營著1024座、450座和108座換電站。

       在新基建的推進下,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。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,大幅改善了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的便利性。從某種程度上而言,這也成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。

2

充換電模式 各有千秋

      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兩種補能方式,充電模式和換電模式誰更符合發展趨勢,始終是熱議的焦點。

       去年,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表示,換電模式主要適用于公共交通和運營車輛,特斯拉堅信充電才是大規模民用最好的補能方式。蔚來汽車公關總監馬麟回應表示,蔚來補能體系的出發點是通過“可充可換可升級”的補能體系為用戶提供全場景補能方式,保障用戶全生命周期的利益。

       當然,僅從目前來看,充電模式的布局規模明顯更加廣泛,并且其具備的慢充和快充兩種方式,也解決了不同場景下,用戶對于充電的不同需求。

       其中,慢充方式具備了充電成本低、安裝成本低、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等優點,只是充電時間較長。用戶可以在不急需用車時,對車輛進行充電。

       在快充方式中,充電時間得到大幅縮短,用戶可以在急需用車時使用。只是在快充方式下,對充電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并且長時間快充對電池壽命會有一定影響。

       在換電模式下,換電站可以對電池進行均衡、優化,保證電池一致性,可有效延長電池壽命,并且換電車型多采用車電分離、電池租賃模式,用戶也無需擔心電池壽命消耗。此外,換電模式還具有車輛單次換電時長更短、用戶購車時無需承擔電池費用等優勢。不過,換電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。換電站建設成本高、兼容性差,是換電模式的短板。

       對此,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冬表示,換電模式既符合推動電動汽車模式創新的要求,又能解決純電動汽車在普及過程中的難點問題。雖然換電并非完美無缺,但它確實能夠解決一些原來充電解決不了的問題。

 

3

充換結合 實現共存共贏

       事實上,換電模式和充電模式不是“零和游戲”。對于兩種模式如何發展,王子冬表示,換電模式可以先從公共領域車輛開始,如出租車、網約車、物流車、公交車、清掃車等,待取得經驗后再向私家車領域滲透。

       清華大學教授陳全世也表示,目前私家車輛要做換電很難,品牌車型不同、電壓制式不同,電池也不同,而出租公司、公交公司、運輸公司的營運車輛都是統一設計。

       2021年,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《關于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》,決定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。其中指出,鼓勵公共領域率先試點。 

       而根據相關數據,自第333批新車公告中出現換電車型的名稱后,至第346批新車公告,共有16家乘用車企業的22個換電車型品牌。其中,大部分品牌的換電產品均以租賃為主。

       新能源汽車補能體系并非是充電模式和換電模式二選一,充電和換電都有各自最佳的應用場景,在公共交通、運輸等細分領域,換電模式的好處和發展前景毋庸置疑,而在私人消費領域,充電或具備條件的換電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。

來源 | 新能源汽車報

 

     [ 返回 ]

版權所有© 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0 保留一切權利 ICP備案號:粵ICP備07508450號 技術支持:鳳星科技

 
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,2021年韩国理论片在线看,曰本福利写真片视频在线,七七桃花综合在线影院